查看原文
其他

哈哈哈!晦涩难懂的码农段子,和。。。拥抱未来:)

liuyubobobo 是不是很酷 2019-12-19

今日最佳码农段子。来自Twitter @Delton Ding


小王是某 C++ 大型项目工程师,今天他上班触发了全量编译便回家了,明天再来。 


小张是深度神经网络 Python 工程师,今天他上班改了一个参数开始训练便回家了,三天后再来。 


小李是资深 Rust 工程师,今天他上班只花一小时就完成了需求。  


然后加班了三个晚上才使得编译通过。

Twitter @Delton Ding


哈哈哈哈哈,玩儿推的同学,快去关注他!




虽然这个段子主要是黑rust的。但是,仔细体会,其实也顺便把C++和深度学习黑了一下。


黑rust的这个点,我有时间想单独写篇文章,今天轻松一些,就不谈这么深入了。其实,不仅仅是rust,很多语言都有着令人发指的语言特性。本周我的文章《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:从没有分号,到DSL》里,我一直在说:编程语言的一大发展趋势,就是越来越是给人看的,而不是给机器看的。但现代编程语言中,依然有很多语法特性,是在惨绝人寰地违背这个原则。不仅仅是rust,从我的角度看,就算大红大紫的Python, JS, Swift,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语言特性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,我慢慢写,或许能写成一系列文章:)


另一方面,这个段子本身,蛮有时代的印记的。如果放在十年前,不要说看懂这个段子了,其实,这个段子里小张和小李上班用的技术(深度学习和rust),还没出现呢(更准确的说,还不可能是普通上班的码农掌握的技术呢)。但是,十年后,这些技术已经可以成为段子,在码农圈儿被津津乐道了。可以想象,十年后的笑话,我们今天还看不懂呢。但是,我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十年后的笑话了。


今天,我又看了一篇关于医学的技术报道。在最近几年里,关注技术越多,我越倾向于相信: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。


首先,人类有足够大的动力去研究生物医学——延长生命,对抗疾病。不仅仅每一个个体有这样的需求,人类整体作为一个生物物种,也有着这样的目标。我们不难想象,一个个大富豪们,会在晚年(或者中年),将大量的钱财,都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。实际上,现在,已经有很多人这么做了。


其次,计算机的发展,已经为生物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。由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基本完成,海量的数据就静静地躺在那里,等待人类挖掘。同时,摩尔定律已然见顶,量子计算呼之欲出。算力本身越来越不是问题。很多生物医学问题,本质已经被转换成了一个个计算问题。国外一些算法课程的课后大作业,已经是设计一个算法,解决一个生物学或者医学的问题了。


当然,还有更多生物医学技术的问题,还远远不是计算问题,需要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,才能创新性地解决。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躺在黑暗中,等待人类去发现。所以,生物医学技术工程师会被越来越多的需要。至于计算机专业?嗯,生物医学技术工程师们也需要各种软件工具,来完成他们的研究;就好比我们软件工程师也需要硬件工程师们发明的各种硬件,来执行我们的程序一样。又回到了《学算法有什么用?唉,对你来说,可能真没用》中的观点:“分工”本身就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,是我们这个世界能够良性运转逐渐发展的诸多核心规则之一。


今天科技界的一大新闻,是深度学习三巨头斩获图灵奖。仔细思考,其实深度学习,或者深度学习的底层架构——神经网络本身,也是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的一种融合——用计算机去模拟大脑的神经元。如果去看神经网络之父Geoffrey Hinton的背景,就会发现,他有着非常坚实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背景。认知神经科学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分支,横跨生物学,医学,心理学。主要研究的,就是大脑认知的机制。虽然,我们现阶段对大脑认知的机制,理解的还相当浅薄,但是这些浅薄的认知,已经能够帮助我们产生出像深度学习这样的技术,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曙光(虽然离强人工智能还很远很远)。未来,更加的前沿的研究工作,和突破性进展,近乎将离不开生物科学的影子。



最近科研圈的另一个大新闻,是一名年轻的华人博士后的一作论文,登上了nature杂志的封面。他的研究成果——仿细胞集群机器人系统,又和生物学相关。是机器人领域和生物学的结合。



一想到软件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,逃不出行业周期的“大势”,也会没落,不禁黯然神伤。但是,人类毕竟要向前,我们能做的,只能是去拥抱未来。而且,短时间内,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期还远不会结束。相信每一个学习计算机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这一点。不信,去和那些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同学,比如材料,化学,电控,等等,比比看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必须承认,我们付出的努力更少,收到的回报更大。


哎,本来想轻松一些,结果越写越沉重。那最后,再给大家奉献一个段子吧。同样来自Twitter @Delton Ding



小王写代码前会仔细思考,如果一个方法会被复用或对性能有很大影响,他会提前设计好架构,然后简洁优雅地实现出来。 


小张会事后思考,擅长分析性能瓶颈,根据工程规模进行重构,代码仓库保持得很干净。 


 小李想到哪里写到哪里。 


 但因为 git commit 数量比较多,小李被升职了。

@Delton Ding


哈哈哈。


新的一天,拥抱未来。大家加油!:)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